企業面對關稅調整,ERP系統如何成為供應鏈重構的決策後台

隨著全球貿易局勢日趨緊張,特別是貿易戰帶來的關稅政策起伏,製造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營運挑戰。當企業產品被加徵關稅時,不僅僅是出口成本上升,更連帶影響整體供應鏈佈局、成本結構、採購策略乃至最終產品的價格競爭力。在這樣的時代浪潮下,企業若想要保有競爭優勢,絕不能僅依靠傳統的人工作業與靜態規劃,而應運用數位工具——特別是企業資源規劃系統(ERP)——作為決策中樞,進行動態調整與供應鏈重構。

一、為何關稅變動成為供應鏈重構的導火線?

關稅變動直接影響產品成本,尤其對依賴進口零件與原物料的製造業而言更是巨大衝擊。例如,一個成本原本可控的IC零件若因關稅加徵25%,在BOM(物料清單)結構中可能影響成品毛利率超過10%。如此一來,不僅需重新檢視售價,更必須審慎評估是否改變供應商、轉移產地、甚至重構整個供應鏈。

供應鏈重構並非僅憑直覺操作,它需要實時的數據依據、模擬分析工具、跨部門協作,這正是ERP系統發揮價值的起點。

二、ERP在面對關稅變動下的決策支援角色

1. 即時成本展開與模擬分析

透過ERP中的BOM成本展開模組,企業能迅速掌握關鍵子件(如來自特定國家的零件)變動後對母件與成品的成本影響。搭配標準成本、加權平均成本、實際採購價格等多重成本取值方式,可建立模擬版本,進行多情境比對(替代料 / 原料等)。

圖一母件組合表

(圖一)母件組合表

2. 子件反查功能輔助全面盤點影響面

子件反查應用模組,能快速從一個料號反查出所有引用該子件的母件清單,讓企業不再憑經驗推估,而是精準掌握影響產品線與客戶群範圍。

圖二子件用途表

(圖二)子件用途表

3. 替代表管理成為關鍵決策開關

當特定子件因稅負變動成本暴漲,ERP的替代表功能可讓企業迅速啟用替代方案,並結合多供應商、多地區價格與稅率條件進行比價分析,支援採購與工程部門做出「替換或吸收」的決策。

圖三替代品輸入

(圖三)替代品輸入

4. 與採購政策結合實現策略轉向

ERP可設定不同採購政策(如本地採購優先、最短交期優先、最低含稅成本優先),依據模擬結果進行供應鏈路徑最佳化。當系統發現某一來源成本與交期明顯不利時,自動產生預警或建議改變來源地,讓策略調整更有依據。

圖四採購政策

(圖四)採購政策

5. 成本預警與報價連動,縮短反應時間

ERP結合BI模組與報價模組後,可自動偵測成本異常波動,並提示銷售部門即時調整報價策略,或進行合約價格重議。這種即時反應機制,對於高度競爭的製造產業至關重要。

三、以ERP為平台建構「供應鏈決策中樞」的建議步驟

  1. 建立關鍵零件稅負追蹤機制:設定關稅異動料件標籤,自動監控進口稅率與採購單價異動。
  2. 推行多版本成本模擬制度:透過標準成本與模擬成本版本制度,讓各部門隨時掌握決策依據。
  3. 完善替代表與供應來源資料庫:強化ERP替代表功能與供應商評比資料,作為供應鏈重構依據。
  4. 結合BI模組建構即時決策看板:將稅負異動、成本變化、毛利異常、替代方案比對可視化。
  5. 導入跨部門S&OP協作流程:讓銷售、採購、財務、製造同步依據ERP數據進行供應鏈策略調整。

四、結語:ERP不是工具,是策略的引擎

對於製造業的高階主管而言,ERP系統不再只是內帳帳務或作業流程的工具,而是整體供應鏈與產品營運策略的核心中樞。面對關稅變動這種高度外部不確定的挑戰,若能讓ERP成為「供應鏈重構的決策後台」,企業才能真正做到——數據驅動決策,彈性應對未來

Scroll to Top